刘建军
职称:研究员/教授 岗位等级: 二级
工作单位及职务: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
主要学术社会兼职:山东省饮料行业协会理事长、山东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及工业微生物主任委员;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山东省清洁生产技术专家、山东省技术创新特聘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学科带头人。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投资评估(咨询)注册工程师,国家及山东省高层次专家库入库专家等。
主要学术成果、奖励和荣誉称号:参加工作至今,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国家、省级科研计划课题30多项,多数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6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已获得发明专利10项,发表核心期刊、SCI、EI学术论文190多篇。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多人。先后主持完成了衣康酸、赤藓糖醇、D-核糖、低聚糖发酵生产技术从菌株选育、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整个研究过程,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上述产品的发酵法规模化生产;主持完成了发酵法生产葡萄糖酸钠技术的放大研究及推广以及发酵法生产3-羟基丁酮、L-苹果酸、L-亮氨酸等课题研究工作。
(1)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山东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十佳,山东省劳模待遇)
(5)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
(6)山东省优秀工程师
(7)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8)山东省青年科技奖
(9)山东省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10)济南拔尖人才
(11)山东省微生物学教学与科研“杰出贡献奖”
(12)山东省轻工行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研究方向及特长:
(1)工业微生物育种及新型生物制品的开发;
(2)农副原料生物高值转化技术;
(3)工农业生物质固态废弃物高值高效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
长期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与先进的分离技术及装备相结合,研究开发农副产品等可再生资源的精深加工、高值高效生物转化技术及工程化、产业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支队伍!
——访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院长刘建军
刘建军: 博士 研究员/教授 岗位等级: 二级
参加工作至今,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国家、省级科研计划课题30多项,多数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6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已获得发明专利10项,发表核心期刊、SCI、EI学术论文190多篇。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多人。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十佳,山东省劳模待遇)、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山东省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团结就是力量”的豪迈曲调国人已经高歌了几代人的时间,俗语也早有言“人心齐,泰山移”,而一个孤单的个体则只能对着自己的头脑招兵买马,形单影只、踽踽独行。刘建军领导的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用诸多荣誉诠释了“齐心移山”的集体智慧,刘建军对我们说:“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支队伍!”
一支队伍
刘建军所在的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是山东省唯一的集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检测、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研究开发单位。
“我们现在的科研组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这支队伍可以说是最合理、最有活力的队伍,不管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都非常合理,这是一支不抱怨的团队,大家伙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工作态度认真,可能最后主要成绩记在了我个人头上,但是最重要的付出是大伙的付出,有些同志的功劳可能比我还要大一些,大家伙一块付出、一块科研、一块攻关,我所获得的荣誉与我们整个科研组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刘建军介绍说。
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创建于1963年,成立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五十年风雨历程,发展成果丰硕,尤其是近20多年来,在传统食品、保健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发酵、传统发酵及香精香料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目前我们研究设计院的人员构成中,专业型的技术人员占据了九成,我直接领导的科研组目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3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正高研究员3名,副高6名。”刘建军自豪地说,“我刚才所说的能够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这个团队的实力,这也是我们重视人才建设、人才培养的一个小缩影。”
这是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近年来,这支队伍先后完成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十余项,省部级计划课题百余项,企业委托科研课题几百项,多数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广大干部职工‘以院为家’,长期以来坚持‘食品院靠我发展,我靠食品院生活’的理念,大家的素质都比较高,相互之间很团结,研究设计院也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也更加拉近了职工之间的距离,大家伙也更团结了。”
队伍的灵魂
研究设计院的色彩是斑斓的,这种色彩也注定了这是一个开放、包容、平等充满活力的团队,而刘建军无疑是这支队伍的灵魂。
这个研究设计院的灵魂人物,参加工作至今,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国家、省级科研计划课题30多项,多数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6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已获得发明专利10项,发表核心期刊、SCI、EI学术论文190多篇。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多人。先后主持完成了衣康酸、赤藓糖醇、D-核糖、低聚糖发酵生产技术。从菌株选育、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整个研究过程,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上述产品的发酵规模化生产;主持完成了发酵法生产葡萄糖酸钠技术的放大研究及推广以及发酵法生产3-羟基丁酮、L-亮氨酸等课题研究工作。他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十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山东省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等众多荣誉,前不久刚刚获得“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荣誉称号。“泰山学者”被称为“山东的院士”,是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的一种巨大的肯定。
“谈到荣誉,我想先感谢省委、省政府,给予了我们广大研究人员诸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政策,这也给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咱们省一向对人才非常重视,对于取得一定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高层次人才,给予生活补贴,提供一些工作上的支持政策。‘泰山学者’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培养凝聚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总抓手,能够获得这个称号,我个人感觉非常高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我们整个的团队,”刘建军笑着说,“之所以能获得这个荣誉最主要的就是我们院的发酵工程研究,这个研究方向得到了行业内和省委省政府的认可。‘泰山学者’岗位设置方式进行了改革创新,起初评选是‘因岗设人’,指的是首先设立岗位,根据岗位需求配置人才填补该岗位,后来开放后可以先评人后设岗,也就是‘因人设岗’,像我这种情况就是‘因人设岗’。‘泰山学者’岗位津贴优厚,对人才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这在全国也无出其右者,说明咱们山东非常重视人才。”
谈到面对这么多的荣誉,怎样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刘建军说:“态度和心态很重要,首先我学习的是这个专业,我喜欢这个专业,就有了科研的动力和投入的决心,这种动力是持续性的,当你取得一个科研成果后就有取得下一个的愿望,这期间要有付出、能吃苦,当然跟最后有一个好的结果相比这些都不值一提了。搞科研的同时,我个人还担任研究设计院院长、党委书记,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肯定在管理方面有一些考虑不周到的地方,我要感谢广大职工给予我的巨大支持,对于我工作的理解,每年大家对我的评价也都不错,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全院职工、班子成员的大力支持、共同付出是分不开的。”
“度”的学问
食品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是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的重要科研阵地,实验室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开发天然的多功能食品添加剂,现在在消费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谈食品添加剂色变的现象,关于食品添加剂,刘建军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度’的学问,在普及知识方面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为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因此,它一般不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既包括人工合成的物质,也包括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主要原因就是对食品添加剂知识普及不够,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把一些非法添加物的罪名扣到了食品添加剂的头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食品添加剂有个度和量的问题,只要食品生产厂商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是绝对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人们可以放心食用。”
“现在老百姓不敢放心购买食品主要原因是不法商贩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所致,现在从整个食品安全大环境来说,食品添加剂确实是食品行业面临的大问题,近几年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的相关法律还是相对健全的,主要是在监管环节出现了问题,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变形。食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是一个较长的链条,每一个环节的监管都不能放松,要全部到位,仅仅从源头上抓起显得被动,需要全方位通力合作。”
“有很多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一个量的积累问题,问题可能一直存在但是没有及时被发现,当人们摄入一定量的时候,问题开始显现出来,相关部门才开始追根溯源,查问题、找原因,这样确实就显得很被动,这就回溯到一开始我们提及的怎样来加强监管的问题了,生产环节、原料环节的监督检查,这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相信随着国家和地方的重视,生产企业安全意识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少。”刘院长说。
整个采访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短暂的采访时间里,刘建军提及了三次“荣誉属于大家,这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今日更加艰巨的食品安全环境面前,刘建军和他的队伍被寄予厚望,祝福刘建军和他的队伍走的更远,更好。